许多同龄人“宅”在家里过“闭家锁”式寒假时,南开大学学生李漠雨选择了另一种度假方式。她和几名关注环保问题的同学回到家乡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走访了与林业、矿业、电力等有关的政府机构和企业,向当地人学习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理念,了解这片土地上几代人的治沙历程。
假期调研后,李漠雨感慨地说,在实现“美丽中国”的构想中,大学生要做的,就是要引导身边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这位关注雾霾的大学生立志成为一名环保“达人”。她梦想自己的名字能够应验——“漠雨”:在恶劣环境中天降甘霖,缓解生态危机。
这个寒假,共有1250名南开学子跟李漠雨一样,参加了该校团委以“我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拒绝说教式的教育,而是希望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比如,让同学们重访故地或翻拍旧照,对比今昔发展,展现时代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影响,记录独一无二的成长故事。
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克欣说,为避免学生出现寒假一个月的思想“真空”,学校鼓励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和充实学习成果,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
经济学院学生赵婷婷参加了一支由12名师生组成的实践队。在江西省财政厅,她听了生动的一课。省财政厅负责人从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等问题入手,结合省内实际情况,向他们介绍了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等情况。同学们还就“财政转移支付”、“财政与养老问题”、“GDP增速统计方式”等问题提问,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这一课让赵婷婷对学业有了新认识。“也许我们走进社会才能发觉自身知识的匮乏。”她说,“我们正迈向职业的道路,不断的历练才能获得更多的力量,要善于从基层挖掘和积累第一手资料,用更专业的视角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南开大学法学院的7名师生走进了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王园北里社区,观察社区的发展变迁和居民生活的变化,针对不同人群宣讲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用带队教师谢扬今的话来说,在实践期间,同学们与居民“都有了思想的触动”。实践队员张风光认为,梦想总要接地气,通过在社区的实践,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要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基层作贡献,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20天的寒假实践,让信息资源管理系学生姜悦对所学的专业和未来的事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她的假期在天津市档案馆度过。起初她以为自己是科班出身,能够很快上手,可真到了实践岗位上,“一下子懵了,经常手忙脚乱”。
尽管档案馆对实习生没有严格要求,但姜悦“总想干出个样子来”。她每天按时“上班”,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整理浩瀚的文集、证书、书简和遗物上。虽然繁忙,但每次与远在黑龙江的父母通电话,她都强调,自己过得很高兴。
作为一支寒假实践小分队的队长,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学生刘平华去过敬老院,也接触过打工者子弟。眼下,他对责任有了深切的体会。他认为,有志向就要学会克服困难,主动担负起责任。一个脱离集体的人,成绩会大打折扣,而个人的成长梦想一定要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
|